今天想要講一些關於天賦的事。
最近看的書名叫「《發現我的天才》─ 打開34個天賦的禮物」,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想法。

過去我認為「天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難解玄妙的特質,就像神的恩賜,全有或者全無,
有的人有天賦、有的人則沒有,
而擁有天賦的人們就是俗稱的「天才」,全都是被神選上的幸運兒,不需要多費心力就可以出類拔萃。

後來漸漸長大,才理解事情不是像憨人想的這麼狹隘。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只是沒有被發掘出來罷了。

究竟何謂天賦?

在此引用書中答案:「任何具有效益的重複性思想、感情或行為模式都可以稱為天賦。」
強烈的好奇心是天賦、有恆心是天賦、同理心是天賦、責任感也是天賦,只要它們可以帶來效益。

天賦是近乎「恆久不變」的特質。

你的天賦總是「持續地」展現著、同時「近乎完美」地運作著,終其一生,
因為實在太自然而然了,所以你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結果誤以為自己沒有任何天賦。

可是你一定有天賦!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特的天賦!

接下來我摘要整理書中部分內容,因為實在太有趣了。XDDD

大腦是個很奇怪的器官,看起來似乎在倒長。

心臟、骨骼等等都是由小長大,而大腦卻反其道而行,一開始瘋狂成長,後來卻漸漸縮小。
更奇妙的是,大腦越來越小、人卻越來越聰明。

為何如此?關鍵在於「突觸」。

突觸就是兩兩腦神經元之間彼此溝通訊息的管道,
神經網路藉由突觸相連而成立,若沒有突觸,則大腦變成一堆孤立的神經元,不具任何功能。

「行為依賴腦神經元之間適當的相互連結而形成」。簡言之,突觸創造天賦。

大腦在胚胎期會經歷火山爆發般的成長,出生時有數千億個神經元,
生命的前幾年,每個神經元都拼命努力向外伸展,各自與其他神經元形成一萬五千個突觸連結。
也就是說,三歲左右時的大腦有千億個神經元,每個都有一萬五千個連結,以廣闊、錯綜複雜的方式編織成神經網路。

聽起來超強的不是嗎?
但是,三歲的我們並不聰明,因為突觸並非越多越好。
事實上,無用的連結必須被消滅,人才能夠變得更有效率、更聰明。

於是在三到十五歲之間,許多不常使用的神經連結一一破損瓦解。
當你十六歲生日早晨醒來之時,半數的神經網路已不復存在,而且無法重建。

這是大自然的選擇。
對大腦來說,「少即是多」。
自然迫使人適度關閉數十億的連結,而剩餘部分則因反覆使用而被強化。

人一出生就擁有供過於求的神經連結,基因遺傳跟幼兒經驗則幫助你篩選最常用的重要連結。
可能是玩弄聲帶或肢體的連結,又或是耐心等待的連結,甚至是喜歡把東西拆開來探究的連結。
 
從嬰兒時期開始,基於因緣巧合、一些特定連結被保留下來,
然後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反覆使用跟熟練,最終它們就變成你獨特的神經高速公路,
其訊號既響亮又強勁,因為太好用,以至於不管作什麼事你都傾向於先使用這條高速公路。

可以說,你被這些連結「吸引」了。
這些連結足以解釋為何在某些情境你可以「自然而然」地反射出某些特定行為或思考,
但是在其他方面,無論如何努力練習,就是覺得造作而彆扭。

令你彆扭的,就是那些需要使用已經萎縮的連結的活動。
令你如魚得水的,則是你的神經高速公路,它們正是你與眾不同的「天賦」。

如果你不懂這些,就會產生錯誤認知、低估自己的天賦異秉,你會疑惑: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感受得到他人的弦外之音嗎?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想避開衝突尋求和諧嗎?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件事一定行不通的嗎?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聽得出來鋼琴走音了嗎?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刻圖的樂趣,刻到深處無怨尤的嗎?XD

事實上,別人做不到。
你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的反應、重複性的思想跟行為,是你大腦神經網路的獨特產物。

解釋到這裡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為什麼天賦總是「持續表現」而且「近乎完美」?
因為天賦是你基本神經迴路的延伸,是你運作的方式,也是你的本質。

所以盡可能不要繼續浪費時間在改善自己的缺點上。
我們應該努力找出自己的天賦,然後鍛鍊它,讓它發光。

如果你做某件事,不停會想著什麼時候才結束,那就不是你的天賦。
快點換跑道吧。

如果你做某件事總是學的比別人快一點,總是做得比別人更好一點,
總是渾然天成一點都不勉強,總是想要再做一次,總是能夠比上一次更進步,那就對了。
這就是你的天賦,繼續做下去吧。

人生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岔路,請一定要謹慎選擇。
因為唯有在天賦的高速公路之上,才有可能卓越出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e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