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jpg 

終於把賽利格曼博士的《樂觀學習、學習樂觀》看完了,書裡有一些不錯的觀念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賽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
他在年輕的時候以實驗證實「習得的無助」觀念,開啟了認知心理學的先河。

「習得的無助」是一個有名的實驗。

博士把狗分成ABC三組,
A組的狗接受電擊,只要狗狗找到某個牆壁開關就可以關閉電源。(可逃避組)
B組的狗接受電擊,但是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關閉電源。(不可逃避組)
C組的狗不接受任何電擊。(控制組)

經過訓練之後,再把ABC三組狗狗放到全新的環境之中接受電擊,
狗狗只要跳過矮矮的柵欄就可以逃過電擊,因為柵欄的另一邊沒有通電。

AC兩組的狗在新環境遇到電擊時都會不斷嘗試,最後跳過柵欄躲避電擊。
而B組的狗則自暴自棄,趴在地板上不斷哀鳴承受電擊,卻完全不曾嘗試去越過柵欄。

因為牠們已經學會「我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的觀念,
所以即使來到全新的環境,他們還是會自我放棄。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習得的無助」。
「習得的無助」意味人在「長期地」失去對環境或自我的「掌控權」時容易陷入沮喪。

一方面,人在面對「不可逃避的事件」時會很容易放棄。
可是如果人遇到很多次事件令他相信自己是「有掌控能力」的,他就不會輕易放棄。

「輕易放棄的人(悲觀)」以及「決不放棄的人(樂觀)」差別到底在哪裡?

「習得的無助」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樂觀者跟悲觀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看事情的態度,又稱為「解釋型態」。
就是當你遇上挫折或失敗時,你會怎麼想?

悲觀的人說「都是我不好、我做什麼都沒用、我注定倒楣一輩子。」
樂觀的人說「只是環境作弄、人生還有其他美好的事、厄運很快就會過去。」

原本科學家以為這種解釋型態是「遺傳」的,不過經過許多研究跟實驗證明,
不論樂觀或者悲觀,他們多半是在生命的早期「習得」而來的。(當然還是有遺傳的成分在)

舉例來說,就像被電擊的狗狗一樣。
如果你覺得自己數學不好,考試一直不及格,怎麼努力都沒用,你就會開始無助並且相信自己不可能學好數學,然後就放棄了。
而悲觀的解釋型態會因為常常使用而被強化,最初只是放棄數學、接著放棄體育、然後放棄戀愛,最終不管遇到怎麼樣的挑戰跟挫折,放棄變成一貫的姿態。(或許還是會被迫去從事某些活動,但絕不會全力以赴)

而放棄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你不再去嘗試,就不再有機會去扭轉現況,就永遠都是失敗的。
所以悲觀是會「自我實現」的預言。

補充例子:為何馴象人可以控制力大無比的大象?
因為從象還細皮嫩肉的小時候,人們就用繩子綁住牠的腳,小象力氣不夠大,掙脫不了反而還磨破皮、疼痛不堪,因為不管怎麼努力都沒用所以就習得無助而放棄了。就算後來長大了力氣足以扯斷繩子,大象也不會去反抗,只要腳上綁著繩子,牠都會乖乖聽話。
(謝謝CH提供例子。)

悲觀妨礙一個人的成就至大,
就算一個人的家世、財富、才能、心智都是上上之選,悲觀還是可以輕易地摧毀他的一切。(例如憂鬱症而自殺)

所幸,就像我們從許多挫折的經驗中學會悲觀,我們也可以學會不要悲觀,
或者至少不要讓悲觀擊潰我們。



世俗認為成功有兩項要素:「才能」跟「動機」。

賽格利曼教授認為這樣的定義不夠完善。
成功需要「堅持」,一種碰到挫折也不放棄的堅持,而「樂觀的解釋型態」則是堅持的靈魂。

我們能不能學會樂觀,學會「永不放棄」的態度?

在那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解釋型態」。

解釋型態有三個向度:永久性、普遍性、個別性。

永久性:悲觀的人相信壞事是永久的,壞運永遠影響他。樂觀的人則相信壞運是暫時的。
     反過來,悲觀的人相信好事是暫時的,樂觀的人則相信好事會持續發生。

    舉例:壞事
       「在會議上失言,我完了」vs「在會議上失言,因為我累了」
       「你從來不跟我說話」vs「你最近都沒跟我說話」
    舉例:好事
       「我今天運氣不錯」vs「我總是運氣很好」
       「比賽成績出色,因為對手失常」vs「比賽成績出色,因為我能力很強」

普遍性:悲觀的人把挫折事件一般化、普遍化。認為自己在A事件失敗之後,其他事情也都不會成功,因而無助、放棄。
     樂觀的人可以把每件事情分開看。就算事業失敗、婚姻破裂,也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無是處。
     悲觀的人把壞事一般化,樂觀的人則把好事一般化。

    舉例:壞事
       「我很討人厭」vs「他很討厭我」
       「我落榜,因為我太笨了」vs「我落榜,因為我準備不夠」
    舉例:好事
       「我對他有吸引力」vs「我很有吸引力」
       「我的數學很好」vs「我很聰明」

個別性:悲觀的人把不幸的事件內在化(自卑),壞事都是自己的錯,好事都是運氣跟僥倖。
     樂觀的人反過來,覺得是因為自己很好才發生好事,壞事則是環境或別人造成的。

    舉例:壞事
       「是我害大家輸球」vs「輸球是因為在客場比賽」
       「我缺乏安全感」vs「我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所以很在意安全感」
    舉例:好事
       「完全是好運」vs「我能善用好運」
       「我的隊友很優秀所以勝利」vs「我跟隊友合作無間所以勝利」

(附帶一提,測驗結果出來我在永久性跟普遍性都是中等樂觀。
 但是個別性這一項卻是超低的負分啊。超悲觀.....不管發生什麼壞事都先責備自己....好事都是別人帶來的....OTZ
 因為個別性分數太低,所以總分還是悲觀到不行。汗。)



但是悲觀並非壞事。

樂觀的人帶著玫瑰色的眼鏡看世界,扭曲世界,覺得一切都非常美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因而經常失去真實的掌握。
相反地悲觀的人比較能夠看清事實。

所以一定程度的悲觀是非常必要的,
悲觀讓人未雨綢繆、謹小慎微、腳踏實地,不至於在發生意外事件時手足無措,
甚至有些職業需要由帶有悲觀特質的人來從事,
所謂「職業的悲觀者」,例如說飛機駕駛、醫師、管安全的工程師、財務經理等等,他們是搖黃旗叫小心的人。

試想過度樂觀的飛機駕駛遇到引擎出狀況時的反應:「四號引擎好像怪怪的?不過沒問題,我駕駛技術超強的,安啦!」
那不是太可怕了嗎?
我們當然希望駕駛要對真實的警訊有反應,開始檢查引擎,連絡塔台,協調迫降,而不是樂觀地繼續飛行。

反過來說,有些職業需要極強的樂觀來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比方說保險推銷員、尚未出名的演藝人員、歌手、創意人等等。

如果我們想要繼續創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樂觀,則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沮喪而放棄了。



所以說,不管悲觀跟樂觀都很重要,兩者均可以適時地在人生中發揮導航能力。

而只有在遭遇「挫折」時,悲觀是危險的。

面對「挫折」時樂觀的人可以很快地彈起來,但悲觀的人不行,
因為他會覺得狀況只會一直壞下去、自己能力太低不可能成功、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悲觀的人會沮喪得很久、沉淪得很深、嚴重者甚至再也沒辦法振作起來重新出發。
而明明這些挫折換個角度來看根本不算什麼。

欸,前陣子我差不多就是這樣。OTZ

雖然非常努力還是編不出堪用的故事,深深懊惱自己沒有才能、不適合編劇、不可能畫出好故事....諸如此類,
所以極度沮喪,焦慮不堪,自我價值感崩潰得一踏糊塗,

那種(自找的)挫敗感遠超出正常精神所能忍受的程度,我不太清楚如果那時沒有逃跑我現在會怎樣,
可能會變成某種漿糊之類的東西吧。(認真)

嗯......遭遇挫折時千萬不要選擇悲觀,因為實在太危險。

有點感慨,不由得想到,柴門文在某部漫畫裡提到過:「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精神就是比較脆弱。」
而我的精神結構在對應創作方面的挫折時確實非常脆弱。

所以還是要學習賽利格曼博士書中的對抗悲觀的方法。



啊....我懶掉了。

本來想要介紹樂觀的五個方法ABCDE,但是覺得太麻煩了。
而且效益不太大。

請有興趣的人自己找書來看吧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e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