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原文之前。

好友Victoria在留言板回應我1216寫的「典範認同」以及「夢想的大小」兩篇文章。
她的文章剖析觀點非常深入,令我受益良多,同時也非常感動,
看到有人將自己無法妥善描述的想法表達得如此透徹,真是酣暢愉快。

因為相信會有很多人也因Victoria的文章而受到啟發,並對創作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所以特別徵得她的同意轉載過來。
非常感激Victoria無私的分享,能認識她真是我至大的幸運。^^

以下原文:



[轉載] 單一化的殉道精神 (by Victoria)


創作的過程複雜又漫長。

我弟弟是學電影的人,之前為了編寫期末的劇本,苦惱了非常久,中間有一小段時間我被他拉去幫忙構思劇情,在他的創作世界我只是局外者,但我依舊能感受得到他的焦慮與自我質疑。最後,他選擇不再寫下去,原因無它,就是寫不出來自己要的東西。後來,他在電影系遇到相熟的老師提及此事時,對方頗為理解我弟的決定並非逃避,因為對方知道,創作這件事,不是像交英文作業或數學作業那樣,寫寫就有分數了。

創作,不是種了甚麼,就能得到甚麼的東西。

而妳朋友提到的例子,對我而言是過於草率*的舉證。我很不贊成在創作這件事上,用「犧牲一切=努力,不犧牲一切=不努力」這種斷然二分的方式談論。首先,妳的朋友口中所指的「努力」,是奠基在故事中的主角有得到所謂的「成果」。但是,以創作為業的人,在獲得了短暫的、實質的成就之後,就等於在創作這條路上完全走完了嗎?(或者,更應該問:創作有所謂的「完成」嗎?) 當人們看到這故事中的主角成為一線歌手,為他喝采時,有沒有人問他:「你之後的人生呢」?如果他在日後面臨了創作瓶頸,以至於無法發展出好的作品或因此消失匿跡時,那他還是不是「努力」的?而他對創作的價值是不是依然值得肯定?他的人生又是不是值得用來舉例參照?

再者,努力或不努力是第三者的價值判斷,創作者因自己的選擇在精神/現實世界上所做的犧牲,不是為了符合努力或不努力的評斷標準。很多時候,創作者都是因內在/外在環境的因素,而必須在極端的選擇中擇一(想想,誰不希望有家人、朋友、雄厚的財力的支持去維繫自己的創作)。人是活在人際關係交錯龐雜的環境,當我們為了甚麼而選擇犧牲時,我們不只犧牲了自己與他人的聯繫,也犧牲了活在我們周遭,與我們有親密互動的人的人生。這些決絕的分裂並不輕易,當事者以犧牲所換來的成就,實際上也常伴隨著難以言喻的缺憾與疼痛,但這「痛苦的知覺」,卻常在故事中被簡化成一種促使主角往前邁進的動力。當人們習慣性地將這些斷裂的關係,全數化成(或接受)主角的成功人生的動力來源或「一段」往事時,就說明了人們對此種錯綜複雜的情境已出現了認知上的貧乏。

事實上,妳朋友舉出的例子,反映了有太多人在看待創作一事上,持有一種夢幻與過度膨脹的樂觀心態,看到「努力又成功」的創作者在短期內得到了一點成果,並不足以使我們忽略,「創作不是出了幾種賣座作品就停止了的過程」這一事實,創作者永遠都要面對「我要說甚麼/為甚麼說/要如何說」這些惱人糾結的問題,而這對創作者在身體與心智上的損耗,不是用「努不努力」一句話就可以斷言的。

創作不只是靈感的產物,也不是多數人想像的只是種直覺式的情感發揮,多半的創作產物論及的的確是人類世界的各種抽象性的情緒流動,但要將發生在現實世界的,諸多形色不同的變動「融入」至創作的主題時,其實更需要詳盡嚴謹的鑽研與長時間的思考。

而有些人,總是需要多一點時間。*我並沒有討厭或覺得妳的朋友是個沒有同理心的人,我只是想提出,當世界上有些人如此想時,也有人是以其他的方式在理解同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創作沒有典範,那些成功的真實案例或許具有鼓勵人心的作用,但這些案例中的人的一生絕不是只有一個片段,把一個人的一生武斷地從他所屬的時空中抽離、斬斷成幾個分離的片段,不僅模糊了個體與所屬世界的關聯,同時也只讓人呈現單一、片面的形象,而通過這種單一形象塑造出來的,是偶像,並非是有血有肉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e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