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師-封面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有興趣的話可以點下面的連結看詳細說明。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1/blog-post_09.html
 

誇飾一點說,這本書救了我一命,解開無數困擾我許久的錯誤觀念。

「經師易尋,人師難得」,而彭教授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良師,請大家不要輕易錯過這本書! >"<

 

我想跟各位分享兩個對我而言比較意義重大的啟發。

 

其一

P.224頁

此段落講述在理性思維底下,近代對文字的使用越來越講究精確,也越來無法忍受模稜兩可的概念。

不知不覺中我們傾向於把對立的概念推向極端,不接受兩者可以並存的現實。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善與惡,一旦對立被推向極端,則認為善中不可包含任何惡的成份,惡中也不可包含任何的善。

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多半是介於善與惡之間的矛盾灰色地帶,

比如說目擊肇事逃逸的人不想捲入是非,打電話報警之後立刻離開現場,規避當證人的責任,是善還是惡?

很難說得清楚,更糟的是越努力去試圖下定義,就會越扭曲現實,夾纏不清。

其實我們要接受真實的人生裡面包含許多相對立的成份,不需要勉強其中一個去消滅另外一個。

 

所以也不要把「理想跟現實」當成對立不相容的概念。

一般人太常把這兩者當成對立的概念來自我要求,所以書裡說「有理想的人往往會把自己逼得在現實上流離失所」。

「但是讓自己和家人溫飽無憂只不過是作為人的一種基本需要,何必因為追求理想而去壓迫它?」

「其實,真實的生命不但可以同時容納現實與理想,而且還非得要同時容納兩者不可」

「衝突不是生命的本質,是二元的概念!」

 

上面者幾段真是打動我的心啊。

我為這些觀念上的衝突與自我矛盾不斷自責苦惱不知耗費多少年青春,直到最近一兩年才想通一點點,能夠稍微放自己喘口氣

 (之前的心路歷程在「典範認同」「夢想的大小」這兩篇文章裡。)

眼下看到彭教授把我糾結的思路理得一清二楚,簡直醍醐灌頂,神清氣爽到不行。

 

其二 

另外一個被矯正的錯誤觀念就是,別擅自認為天才都是早慧且不會迷惘的!! 

(因為之前莫名堅信別人都是一路進步,所以我對原地踏步的自己評價很低 OTZ)

 

別人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我個人是隨著年紀增長而迷惑越多,

感覺自己不斷重複相似的畫風跟題材,看不到合適自己發展的方向,苦苦掙扎停滯不前,低潮時甚至質疑自身的天賦,認定自己是沒有靈魂的創作者 (畫匠)。

 

但這就陷入二分法的魔障了!!

 

其實每個天才 / 有所成的人都是跌跌撞撞,一路不懈的堅持過來才有日後的成就。

彭教授跟我們介紹林布蘭以及賽尚的生平,他們在四十歲之前都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堅定信念,因而憂鬱孤僻,

一直到中晚年我們才開始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明顯成型的個人風格 / 創作理念,而且越到後期作品的感情與表現越見深刻。

 

P.260 彭教授這麼說:

「林布蘭和塞尚是兩位不世出的天才,他們終生在追求繪畫與人生的最終價值。

 因為不曾怠惰自滿,也因為懷抱的理想非常高,所以在人生的終點上為我們見證了生命的莊嚴與可貴,也為藝術找到值得為之生、為之死的理由。

 但是,以他們的天賦與執著,在青壯年時都還是嚴厲地懷疑過自己,直到四十歲才找到足以讓自己確信的立基點,而使那強烈的懷疑開始減弱;

 並且要到五十歲左右才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並且有能力表現出自己在藝術創作和人生體驗上的獨特深度。

 假如連這麼認真的天才都有青壯年時期的惶恐與困惑,一般人更難避免。因為,壯年的惶惑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根植於人性底層的某種必然。」

 

 「從這個觀點來看,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一段話真是道盡生命過程關鍵性的考驗與成長軌跡。」

 

以上段落引起我莫大的共鳴與感激,原來自己的惶恐並不孤單,也不是低層次無必要的,一切都是人生軌跡的自然而然,

我會惶恐,不是因為我沒有才能,而是因為我有自覺、有堅持、有理想,不肯自暴自棄才會苦苦掙扎。

 

所以惶恐是好的,大可坦然面對,

而且只要懷抱這一份自覺跟理想,堅定一輩子追尋自己的繪畫之路,最後在生命的終點,相信一定可以交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總之,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不過我覺得可能要過25歲才會比較有共鳴(我共鳴到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e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