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之前練的大頭練習009上色。
作業的題目是「側光(逆光)的胸像,粉紅粉橘頭髮,白衣,橘黃瞳孔」。
感想紀錄:
1. 練習以二分法抓出暗面與亮面的結構 → 這我會,結構沒什麼問題。
2. 做出暗面與亮面色彩與冷暖互補的感覺 → 其實我搞不太懂怎樣是冷怎樣是暖。
K大說這次上色作業的亮面是冷,暗面是暖,為什麼? 搞不懂要怎麼做。 我覺得暗面跟亮面都是橘黃色系,都是暖啊?? (去問老師)
3. 臨摹顏色很難,不管是顏色跟明暗度的誤差都很大。
無法做出接近原畫的色感,看到顏色跟畫出顏色完全是兩件事~ Q口Q
不知如何提升。繼續等後面的課程。
※ ※ ※ ※ ※ ※ ※ ※ ※ ※ ※ ※
[追加更新]
問過Krenz大了,大致理解補色的概念,改圖如下。
太神奇了,花個20秒稍微調整一下色相,顏色變得更透亮了。
作法: 用魔術棒工具選取亮部範圍,再用Ctrl + U 調整色相 (黃色轉藍綠色)
理論:
原理是因為,這張圖的膚色跟髮色的暗面亮面都是暖色系(黃/橘黃),顏色的冷暖對比不足,比較單調。
所以Krenz大建議要不就亮面暖色暗面冷色,要不就亮面冷色案面暖色。
原本的圖的暗面亮面都是同樣顏色(黃/橘黃),但兩者明度(亮度)不同,所以亮面有光感。
修正之後,除了明度差距(亮與暗)之外還加上了色相差距(橘黃與藍綠),對比增強,光感更強,甚至有螢光味道。
(我是這樣理解K大的理論,不確定是不是完全正確喔XDD)
※ ※ ※ ※ ※ ※ ※ ※ ※ ※ ※ ※
[追加Q群討論筆記]:
任何固有色的處理,要嘛亮冷暗暖,不然就得亮暖暗冷~
亮或暗的其中一面維持固有色,另外一面就變化,加入互補色。好像是這樣的邏輯。(深奧)
Krenz大: 「最怕就是兩個面同時飽和度低(缺乏提神) 兩邊都暖或冷(過熱過燥) 兩邊都被環境色影響太重(畫面沒固有色,顏色太少)」
暖色要調冷時可以
(1)ctrl+U or ctrl+B 直接調整色相(橘黃變藍綠)
(2) 開一個半透明圖層上灰色 (暖色系的飽和度下降,看起來就變冷)
(3) 開色彩增值圖層畫薄薄的冷色(藍/綠)
(4) 不調顏色,直接厚途上藍或綠色。
反之亦然。
最後,螢光/發光感似乎來自於色相的落差?暗部的紅黃色調對比於亮部的藍綠色調,產生微妙的螢光/發光感。
※ ※ ※ ※ ※ ※ ※ ※ ※ ※
2015-07-09
[追加作畫過程]
以下是沒什麼內容的過程紀錄。
作畫過程完全按照Krenz大的教學,一個指令一個動作。
(我沒有上色跟色彩學的知識,這次是跟著K大從頭學起,所以紀錄的內容非常基本,還請多多包涵)
注意:我紀錄的內容不及老師上課的十分之一!! 主要還是推廣大家去報名上課!!
(1) 基本結構光影。暗面光影(包含人物全體)開一個圖層作畫,其上另開一個圖層畫亮面光影(右邊亮區)。
(2) 右邊的亮面光影圖層設為「加亮顏色模式」,用ctrl + U 調整成喜歡的光感。
(3) 注意到鼻尖嘴唇出現紅紅的光暈嗎?其實沒動半筆作畫。
只是把亮面光影圖層加上「外光暈效果」,光暈設定成紅色、加亮顏色模式。
(4)(A) 再開一個新圖層於最上方,圖層設定為「加亮顏色」。
用噴槍筆刷大筆畫「透光」範圍 ,讓暗面的飽和度(色彩鮮豔程度)提高,表現透光。
※ 注意這裡,右邊最亮的區域因為太亮,所以亮度把顏色吃掉,最亮區域幾乎沒有色感 (飽和度變低)。
反之左邊暗影區,因為強光稍微散射過來產生透光感,所以暗影區的顏色反而比較鮮豔 (飽和度高)。
所以這塊透光而鮮豔的暗影區變成視覺焦點,也就是刻畫細節的重點部位。
(4)(B) 在暗面遠離強光處加入一點冷色(淡藍/灰),使暗面本身(橘色、暖)有內部冷暖差。
到此為止,色彩處理完畢。
(5) 增加一些背景光點、頭髮模糊等等細節。
(6)(A) 在額頭花紋加入提神色(水綠色),
原理同樣是製造暗面中的冷暖對比,只不過這個對比的顏色很鮮豔、亮度也高,可作為提神。
(6)(B) 瞳孔作畫。把瞳孔的顏色畫亮一點。
(7) 把眼尾輪廓的顏色打淡。稍微修正眼型。目的練習上色原理,不想畫太多細節。到此算是完成。(但是沒有自覺到顏色冷暖的問題,亮面暗面都是暖色。)
(8) Krenz大指導, 修正顏色。(亮面冷色、暗面暖色)
完成了亮面跟暗面的冷暖對比。
也完成了暗面內部的暖對比。
※ 注意:亮面內部不做對比,不是因為亮面太亮。 (就算亮面沒有這麼亮,也不可以做對比。)
亮面跟暗面必須「一虛一實」,以這張圖來說,暗面是實,亮面是虛,所以亮面裡面不能加上細節。 (當然也可以亮面是實、暗面是虛,暗面不加細節跟對比。)
想像一下,如果這張圖的亮面裡也有冷暖對比跟細節,整張圖就會很花、散渙沒焦點。
虛實對比是很重要的。
以上,結束。謝謝閱讀。
留言列表